查看原文
其他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案例背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这门课程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才能理解和把握,同时还需要有较强的反思批判能力。课程本身还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党性和意识形态性。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掌握辩证思维的方法,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01 课程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和设计思路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要上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在当代,社会主义面临资本主义的包围,马克思主义面临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严峻挑战,如何在时代面临的问题中彰显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坚定学生的“四个自信”?

第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面向大学一年级学生,如何将抽象的原理具体呈现在学生已经掌握的各种知识当中,避免给学生造成枯燥乏味的印象,影响学生们亲近原理,热爱这门课程?

第三,如果说“课程思政”是要挖掘思政课程以外的各类各门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体现各门各类课程的思想价值引领;那么,思政课程作为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本身就是思政教育的“专业课”,如何体现思政课程本身在“课程思政”中的专业性质,展现出课堂教学本身的逻辑严密性和说服力,避免给学生造成单纯说教的印象?

第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各门思政课程当中以理论性和逻辑性见长,由众多概念和原理构成的理论体系就是学生要掌握的对象,如何在较短的32个课堂学时当中让学生快速掌握这些概念和原理?

围绕上述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将各学科知识融为一炉,构建为课程思政服务的“知识共同体”,在梳理学术史背景中追溯马克思主义原理形成的逻辑必然性,努力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打造成课程思政中的“专业课”,用理论和逻辑本身的力量征服学生相信马克思主义。

02 课程教学实践探索




  第一,在课堂教学中旗帜鲜明,敢于亮剑,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针对国际和国内流行的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的观点和思潮进行讨论和反驳。例如,对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怎么看待?西方资产阶级学者提出“历史终结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人类历史的终点等。教师在课程中专门安排一个专题——“今天,我们还需要马克思吗”?从理论和事实两方面揭露这种观点的荒谬性,特别是从分析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的根源和危害入手,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内在矛盾依然存在,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趋势没有改变。反过来,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特别是对中国在这场席卷全球的抗疫战争中取得的伟大胜利,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大力赞扬和肯定,彰显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

第二,注意把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采用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教学案例,构建课程思政“知识共同体”,提高课程的亲和力、吸引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面对的主要是理工科的大学生,比较熟悉现代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为此,教师在课程中经常采用自然科学知识来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比如,在讨论哲学物质观时,为了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辩证性,教师引用了现代物理学革命中爱因斯坦和哥本哈根学派关于量子力学完备性的论战,指出这场延续30年的论战背后其实是物质观念之争,是爱因斯坦所代表的近代机械自然观与玻尔所代表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之争。在阐述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时,为了证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用了现代物理学中非常著名的“以太漂移实验”。为了将抽象的原理直观化,教师配合每部分内容,目前剪辑积累了38份视频资料库,整理了具有挑战性高阶性的思想难题案例。

第三,适度翻转课堂,将教学内容专题化。教师将学生熟知的课程知识点发给学生,把全部课程重新组织成6个专题,省略难度不大的内容,把有限而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用来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重点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观点的逻辑必然性,真正体现思政课程教学在课程思政中的专业性质。马克思主义是从人类全部文明中产生的思想精华,不是随便宣布的僵死教条,不是灵光一闪的天才发现,通过把马克思主义放到人类思想史的历程当中,揭示在特定历史阶段人类所面临的时代问题,证明马克思主义是在解决人类面临的难题中产生的时代精神的精华。比如,揭示近代唯物主义经验论的逻辑困境,阐明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产生的必然。展示近代资产阶级社会历史观的贡献和局限,证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正是在克服近代社会历史观的缺陷中产生的。

第四,运用线上教学平台,进行线上讨论和课堂测试,布置线上作业,重视平时考核,帮助学生夯实概念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的重点是概念和原理,难点也是概念和原理。如何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掌握概念和原理,一直是困扰教师的难题。目前运用雨课堂线上平台,在课堂教学中每隔20-25分钟,或者在每个知识节点,发送一次课堂测试题目,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理解概念和原理的薄弱环节,重点阐释学生理解的疑点和难点。每次课后发布作业,总共16次课程,发布16次课后限时作业,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给出学生平时成绩。目前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60%。通过反复学习和训练,帮助学生夯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03 课堂教学改革效果和心得体会


通过两年的改革探索,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

一是运用在线教学平台后,学生的到课率每次都在90%以上;每堂课都有学生在讨论区主动回应老师问题,或者通过举手连线发言,课后有一批学生主动加老师微信,通过微信与老师交流。

二是采用专题化教学后,课程的专业性和挑战性增强,教师和学生在逻辑的推演和问题的辨析中推进学习过程,学生忽然发现思政课程的面貌改变了,思政课变得有趣了,不是那么枯燥乏味了。有学生在课后微信里告诉老师:“不知道开始新鲜还是怎么的,没有学长们说的那么枯燥无味,我感觉很有意思,解答了我的一些困惑。”有的学生微信给老师说:“李老师,谢谢!您讲的真好,很容易让人理解知识。”还有学生甚至想转专业到马克思主义学院。

三是增加平时作业,加大平时考核力度后,学生明显提高了学习积极性,课后主动向老师索要课件的多了,还有学生在微信中与老师讨论交流问题。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西方启蒙学者说:“知识分子是社会良心的代表。”作为师者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其职业特点恰恰集普遍知识传授和社会良心培养于一身。课程思政的本来含义,就是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在育德的同时育才,在育才的同时育德,而且强调育人先育德。作为一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因为能秉承这样的使命而自豪。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和立场。转载旨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或平台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的阅读。

文章来源:石大教务


点小花花,让他们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